2022年初冬,伴隨著會議室熱烈的掌聲,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制的10米級貯箱通過結題審查,正式結題。該貯箱研制成功為重型運載火箭進入工程立項階段打下堅實基礎。研制團隊歷時6年,采用全國大協作的全新模式,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,實現了貯箱研制技術和性能的重大跨越,標志著我國具備了研制重型火箭的能力。
在嘗試中蹚出一條條新路
屏幕中的數字不斷滾動,幾分鐘后,一組貯箱結構網格加筋殼設計參數的計算工作就完成了。最初,這一計算時間長達數天。
與5米級貯箱相比,10米級貯箱網格加筋殼的計算量呈幾何指數增長,加上后續不斷迭代優化,給型號產品優化設計造成了極大困擾。為此,研制團隊提出了快速屈曲分析的計算方式,計算速率和精度都得到了保證。
貯箱直徑從5米跨越到10米,看似只是直徑乘以2,但實際的研制工作絕不是在原來的各項參數上翻倍這樣簡單。大尺寸帶來的設計、制造、裝配難題一個接一個,研制團隊提出了許多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,在一次次嘗試中蹚出了一條條新路。
計算方法的創新僅是研制團隊在5年攻關過程中取得的突破之一,他們還提出了無壓應力箱底、絕熱兩相數值模型等設計技術,發明了多項高精度成型方法,這些方法和技術打通了10米級貯箱研制之路,頻頻獲得各種獎項。
全國“巡游”的大協作模式
在張家港做環軋,去重慶做熱處理,到武漢進行裝配……2020年秋,載著10米級貯箱過渡環的運輸船劈開長江三峽平靜的江面,緩緩停靠在湖北武漢的貨運碼頭。歷經3年、輾轉全國4個廠家,貯箱整體過渡環終于完成了生產和組裝,結束了近3年的全國“巡游”。
10米級貯箱有近兩層樓高,它的瓜瓣、過渡環、箱底尺寸都超出了當時一院的制造能力。為了這個“大家伙”,研制團隊創新采用了全國大協作的模式,匯聚起全國20余家廠家和高校集智攻關,合力打通了10米級貯箱研制全流程的各個難題。
全國“巡游”的不只是貯箱零部件,還有研制團隊成員。他們聯合院士團隊攻克10米級鋁合金整體鍛環研制技術,開展分析方法和結構優化技術研究,與制造業翹楚共同攻關貯箱整體焊接裝備研制方法等,在協同攻克難題的過程中,也帶動著先進材料、工藝、高端制造等相關基礎工業發展。
團隊成員錯過了武漢春日的櫻花,無暇欣賞張家港的美景,也沒能細品山城重慶的火辣,他們日夜兼程,一門心思撲在任務上,只想早日完成10米級貯箱的研制工作。
堅守初心渡過重重難關
“完成裝配從人孔出來的那一刻,現場所有配合人員都在為我們鼓掌,那感覺就像航天員返回地球出艙一樣,讓我終生難忘。”頂著箱內50攝氏度的高溫完成貯箱焊接后,裝配人員小杜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,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。
2022年,武漢的夏天格外炎熱,研制團隊迎來了成箱前的最后一項工作:貯箱封箱環縫焊接裝配。這項工作需要裝配人員提前進入貯箱內部,與外部人員配合完成。悶熱的廠房氣溫高達40攝氏度,貯箱內氣溫更是直逼50攝氏度。研制團隊成員一部分在6米多高的腳手架上拿著對講機告訴箱內人員環縫的外部裝配狀態,一部分在貯箱內部按指揮要求調整內撐機構和墊板,密切配合完成了30米長焊縫的焊接裝配工作。
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。6年堅守,研制團隊克服了疫情等種種不利影響,始終堅守初心,渡過了重重難關。2022年9月13日,10米級貯箱下架;9月30日,貯箱順利通過液壓試驗,滿足項目關深結題指標要求。
貯箱下架那天,大家抬頭望著這個龐然大物,又環顧周圍并肩站在一起的團隊成員,與巨大的貯箱比,他們顯得那么渺小。就是這樣平凡的一群人,掃平設計的難、翻過制造的山、跨過裝配的坎兒,攜手研制出裝得下上百噸燃料的貯箱。
完成從“5”到“10”的重大跨越,貯箱的研制工作暫告一段落,團隊成員又開始為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立項奔忙……(尚馳)